大儒王阳明名言(173个)

编辑:daniel

大儒王阳明名言1

1、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王阳明

2、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5、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6、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

8、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9、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0、“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1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1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13、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4、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15、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传习录》

16、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守仁

17、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1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19、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20、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2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

22、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习录》

23、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4、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5、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26、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27、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2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大儒王阳明名言2

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3、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4、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5、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王阳明

6、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王阳明

7、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8、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王阳明《传习录》

9、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

10、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1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16、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17、“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传习录》

18、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1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22、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23、为学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24、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传习录》

25、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26、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

2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28、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大儒王阳明名言3

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王阳明《传习录》

3、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守仁

5、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6、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王阳明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8、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9、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双峰》

10、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大学问》

11、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1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

14、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15、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1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1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8、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9、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阳明《王阳明》

20、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2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传习录》

2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2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传习录》

27、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王阳明

2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大儒王阳明名言4

1、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2、“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阳明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4、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5、“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7、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

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0、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1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12、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王阳明

13、“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14、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15、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王阳明

16、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17、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8、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9、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传习录》

20、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21、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

22、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习录》

2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24、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

25、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2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大儒王阳明名言5

1、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3、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王阳明

4、“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5、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王守仁

6、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7、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王阳明

8、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9、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传习录》

10、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11、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读易》

12、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13、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传习录》

14、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5、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1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名言。

17、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8、“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20、知行合一。

21、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守仁

22、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23、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王阳明《传习录》

24、“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25、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王阳明

26、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王守仁

2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8、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大儒王阳明名言6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5、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8、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9、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10、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12、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5、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19、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传习录》

2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1、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22、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23、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

24、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

2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阳明

26、“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守仁《传习录》

2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大儒王阳明名言7

1、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2、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王阳明

3、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王阳明

4、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