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语录(142句)

编辑:daniel

曾国藩语录1

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2、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4、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5、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

6、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7、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8、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9、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0、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11、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12、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13、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14、三薄: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

15、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16、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1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18、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19、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20、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21、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22、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23、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24、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25、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26、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27、谦以保泰,谦以进德——“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劳而逸,谦而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个谦字”。

28、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29、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曾国藩语录2

1、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2、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3、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4、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5、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6、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7、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8、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9、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10、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1、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12、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3、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1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5、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16、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17、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18、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19、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20、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21、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22、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诱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引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

23、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24、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25、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26、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27、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28、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29、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曾国藩语录3

1、禁大言以务实。

2、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3、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4、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5、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6、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7、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8、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9、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10、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11、无好小利。

12、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13、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1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15、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16、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17、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18、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19、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20、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21、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22、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23、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24、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25、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26、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27、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28、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29、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曾国藩语录4

1、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2、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3、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4、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5、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6、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7、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8、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9、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

10、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11、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13、事事谨慎——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14、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15、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16、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17、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18、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19、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2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21、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22、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23、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24、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25、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26、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7、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28、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29、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曾国藩语录5

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2、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3、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4、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5、人以气为主。

6、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7、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8、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9、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10、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11、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12、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3、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14、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15、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16、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17、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18、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9、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20、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21、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22、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23、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24、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25、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26、俭以养廉,俭以保家——“家败,离不得个‘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