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个字的句子(42句)

编辑:daniel

论语四字名句1

1、(译文):夫子要么就不说话,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2、中庸之道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

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4、所以孔子的学有具体的内容,五经、六艺,加上他个人对于当时许多事情的评论、观察,他的心得,所以这是他希望教给学生的。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6、出自《论语-颜渊》。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7、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四字名句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3、有始有终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

14、此处的“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的庸人。

15、这句《论语·阳货》中的语录,简直是千古疑案!因为到现在,学者们还在争论它的真正含义。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8、(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9、(译文):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23、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2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25、(注释)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人。

26、 夜幕降临,广场上灯火辉煌,璀璨的灯火映在湖面上,分不清哪里是真的广场,哪里是假的广场,哪里是平地上的广场,哪里是水上的广场。总之,这里变成了影子的世界。这可把小朋友们高兴坏了!他们一会儿“变”出蝴蝶,一会儿“变”出小狗,一会儿“变”出小白兔……

27、《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8、如:异端邪说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

2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30、(注释)不担心自己没有职位,担心自己没有可以立身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具备让人知晓的本领

31、血气方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2、(注释)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3、(注释)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5、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9、(注释)生下来就知道学习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感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感到困惑仍不学习,这样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

40、(译文)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41、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42、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的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