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的句子(43句)
编辑:daniel诗经比兴手法的诗句1
1、《小雅北山》中的后三章十二句,皆以“或”字开头,把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与下层阶级的劳苦作对比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2、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3、本課題所言“《詩經》賦比興文獻”具體包含兩層内容:其對賦、比、興基本概念進行闡釋的文獻,包括探討賦比興原義、思維特質、形成機制及比興之别的文獻。其對《詩經》具體篇目運用賦、比、興手法進行分析、標注的文獻。賦、比、興作爲傳統“詩經學”“六義”中的“三義”,歷來爲《詩經》研究者所重視,其概念及意義闡發汗牛充棟,今略述如下:
4、①“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5、学习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6、《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7、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8、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诗经比兴手法的诗句
10、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11、这么冷的天气,谁不想回家吗,只是王命难违罢了。人生有时候是没有选择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也是挽留不住的,那就是花的宿命。
12、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13、石强,山東新泰人,文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現為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14、在經學闡釋之外,清代詩話中關於賦比興的闡述值得特别關注。龐塏《詩義固説》認爲“賦”爲“意之所托”,於詩中爲“主”,“興”爲“意觸而起”,“比”爲“借喻而明”,“比”“興”於詩中爲“賓”,爲詩忌喧賓奪主也。黄生《一木堂詩麈》言及詩歌創作時,云“詩有寫景,有叙事,有述意,三者即三百篇之所謂賦、比、興也。……六朝未嘗無賦、比、興,然非三百篇之所謂賦、比、興也。宋人未嘗無賦、比、興,然只可謂宋人之賦、比、興也。”其將詩歌内容歸納爲寫景、叙事和述意三類,並與賦、比、興相對應:“賦”用以叙事、述意,“比”“興”則用以寫景。
15、初唐时期的词中也不乏比兴佳作。如《望江南》:"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又如《菩萨蛮》"概叹淼淼三江水,半是儒生泪"。至中晚唐和五代,诸多著名诗人都染指词的创作,比兴手法也普遍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例如李白是唐代作词最早的诗人,词中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和"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忆秦娥》)就是绝妙的比兴。再如,白居易《长相思·别情》中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温庭筠《梦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韦庄《思帝乡》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李煜《虞美人·感旧》中的"问君能有多少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千古吟唱的比兴佳句。
16、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此诗描写周大夫感慨周王室的衰微,至于第三章中分别变为‚彼稷之穗、彼稷之实,有递进诗意,增强抒情的作用;
17、第九章,以高冈梧桐郁郁苍苍,朝阳鸣凤宛转悠扬,渲染出一种君臣相得的和谐气氛。
18、C.溯洄(sùhuí) 荇菜(xìng)
19、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20、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21、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
2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3、摘 要:本課題力求廣泛搜集傳世“詩經學”文獻、歷代詩話與詩評以及二十世紀以來《詩經》研究論著中所涉賦比興注解内容,根據時間綫索,編訂《歷代〈詩經〉賦比興文獻目録》,並依照傳世《毛詩》風雅頌詩篇次序,在詩歌中按注解時間順序綴合歷代賦比興注解内容,通過“按語”或分類辨析諸説,或據已有觀點補充材料論據,或據新材料提出新見解,嘗試理清歷代《詩經》賦、比、興研究的脉絡,爲《詩經》賦、比、興研究作階段性梳理與總結。
24、全诗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25、而这个“礼”指代的,就是周王朝时期的礼仪伦常,他向往曾经周王权统治下的社会,认为每个阶层的人都应该遵守纲常礼仪,才能让社会走上征途。
26、其對比分析法。通過不同階段、不同學者、同一學者在不同階段對《詩經》研究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比較,系統分析《詩經》賦比興研究的流變與走向。
27、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28、其实从诗经的很多篇目中能够感受到,那确实是一个非常讲究礼节的时代。
29、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说白了就是诗歌中用于比喻和
30、旄(máo):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旟(yǔ):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旆(pèi)旆:旗帜飘扬的样子。
31、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32、以桑叶的枯黄掉落,比喻女子容颜衰老,被人抛弃。
33、引申:婚前信誓旦旦与今日结局对比;氓婚前与婚后态度对比(婚前:忠厚,婚后:二三其德,凶暴);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性格对比(婚前,纯真、热情;婚后辛苦蒙受耻辱,最后清醒刚烈);女主人婚前与婚后的思想感情对比。
3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5、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6、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际上是想象中的把心爱的姑娘娶回家的情景。
37、这三种手法往往互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
38、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
39、常见的押韵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诗经》中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如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40、具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41、本诗笔法细腻生动,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请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流”的妙处。
42、至唐代,賦比興的闡釋在經學、文學兩個方面都有所深入。一方面,隨着科舉考試的發展,“五經”成爲科舉的官方教材。從經學角度來看,孔穎達主持編纂的《毛詩正義》作爲《五經正義》的組成部分頒行天下。他在“疏不破注”的原則之下,繼續闡發賦比興與“美刺”的關係,言“賦”爲直接陳述其“事”;“比”爲“比托於物”,因爲有所畏懼,不敢直言,所以通過“比”來陳述;“興”主要是贊揚之辭,“故云‘見今之美以喻勸之’”。同時,孔穎達指出:“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三體三辭”之論斷,成爲一種官學主張,頒行天下。從現存的唐代“詩經學”著作來看,唐代中後期成伯璵《毛詩指説》一書,對賦比興的經學解釋逐漸有所突破。成伯璵言風雅頌爲詩人“所歌之用”,賦、比、興爲詩人“製作之體”,提出“三體三用”之説。同時,他進一步界定了賦比興之意,“賦”爲“敷”之意,主要用於鋪陳事件,以“惡類惡名”言者爲“比”,“以美擬美”者爲“興”。
43、《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往往是触景生情之下真实的描写,比兴材料仅仅是人类熟悉的自然物或者日用品,而屈原的《离骚》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蕙纕”、“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样把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使全诗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同时又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