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的谚语有哪些?(16句)

编辑:daniel

关于戏曲的谚语简短1

1、他们打学生并不出于本心,谁也不愿打。他们打学生都是含着眼泪打,因为他们入科班时都尝到这个滋味。古人说:“人不打不成才,玉不琢不成器。”打,是为了出息学生,让学生多学些东西,学快点,否则,感到学生科满学不到东西,对不起学生。另一方面,说起来是谁谁教的,脸面值千金。所以必须要打,只有打,才能出息人才。

2、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3、张颖|被争夺的意义权力——论符号学视域下解释的“正确标准”问题

4、“纵观艺术史,最辉煌、最富意义的发展成果都诞生于危机之中。危机一直作为一种催化剂,促使艺术家们直面危机,转危为机,进而化险为夷。由乔瓦尼·薄卡丘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书包含了100个故事,由书中七个年轻女子和三个年轻男子娓娓道来。当时他们为躲避佛罗伦萨城中正肆虐流行的黑死病,一同住在郊外一栋与世隔绝的别墅中。他们便是处于隔离时期,通过歌颂生命,对抗那场在1348年杀死了成千上万人的传染病;通过歌颂人性和生命,他们拒绝死亡、抵抗死亡。这也由此开启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起源于致命的传染病。”

5、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6、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对戏曲的借鉴除了落实于表导演领域,还呈现为更为内在的编剧思维层面诸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方面的隐性承传。戏曲形成中国广大民众的接受前视野,当五六十年代话剧再现这些美学元素时,极易唤起观众的熟悉与亲切之感,从而产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效果。由于传统戏曲的诸多属性与其教化功能紧密结合,正是基于相通的教化诉求,五六十年代话剧在编剧思维上极容易与传统戏曲相契合。而传统戏曲的美学元素在五六十年代话剧中的重现又或隐或显地交织着新时代的意识形态符码,从而实现了喜闻乐见与政治教化的联合。

7、当然,表演、行为艺术等也具有直观的表现体和广义互文性意义上的“前件”,但却不具有直接的效果和目的性,不构成仪式作为类似“工具单元”的东西,而这一点正是定义和解释仪式之为仪式的东西。赵毅衡先生在其新著《广义叙述学》一书中,根据文本的意向性,将所有的符号叙述分为记录类叙述、演示类叙述、意动类叙述,仪式虽然参与了文化记忆,也具有明显的仪式表演,但其施行性和意动性的特点,更可恰当地将其定义为意动类叙述。

8、(清)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9、陈其通:《万水千山·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0、如《西厢记》一剧,“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具有浓郁诗情画意的唱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万物凋零的晚秋景色,也从侧面恰当而深刻地刻画出了崔莺莺和张生的不忍离别之情,借景抒情,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写人写景浑然一体。再如《秋江》一剧,在舞台上船并不存在,有的只是老艏翁手中的一支船桨作为船的符号,而船的存在、船的大小、船的宽窄、江面的宽窄、水的湍急、风的大小、山的险峻、船的上下起伏和左右摆动等等,这一切都是依靠扮演老艏翁和陈妙常的两个演员的表演以及相互间的配合表现出来的,既要让观众觉得是真实可信的,又要让观众从演员的精彩表演当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十八里相送》一折、《春草闯堂》里的《行轿》一折等。

11、性格喜剧“喜”在刻画人物上,它挖掘人性格上的弱点,呈现出来的整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极为荒谬的。

12、刘半农先生说:“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制,不外此十六字。”钱玄同则说:“中国的戏,本来算不得什么东西。我常说,这不过是《周礼》里‘方相氏’的变相罢了,与文艺美术不但是相去正远,简直是‘南辕北辙’。若以此为我辈所谓‘通俗文学’,则无异‘指鹿为马’;适之前次答张豂子(张厚载的笔名——引者注)信中有‘君以评戏见称于时,为研究通信文学之一人;其赞成本社改良文学之主张,固意中事。’这几句话,我与适之的意见却有点反对。我们做《新青年》的文章,是给纯洁的青年看的,决不求此辈‘赞成’。此辈既欲保存‘脸谱’,保存‘对唱’‘乱打’等等‘百兽率舞’的怪相,一天到晚,什么‘老谭’‘梅郎’地说个不了,听见人家讲了一句戏剧要改良,于是龂龂致辩,说‘废唱而归于说白乃绝对的不可能’。什么‘脸谱分别甚精,隐寓褒贬’,此实与一班非做奴才不可的遗老要保存辫发,不拿女人当人的贱丈夫要保存小脚同是一种心理。简单说明之,即必须保存野蛮人之品物,断不肯进化为文明人而已。”(见《新青年》五卷二号刘半农《如此评剧家》卷引)

13、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关于戏曲的谚语简短

15、开门,赶鸡,喂鸡,捋线,搓线,穿针,绣花。这一系列的无实物表演全部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了提炼加工,求真求美的同时还要给观众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都突出了戏曲的写意性和虚拟性,正如梅兰芳先生所说“京剧的道具都是活在演员身上的”。

16、正月响雷土谷堆。(指正月打雷,有天灾)粮食进仓,莫忘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