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21句)
编辑:daniel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1
1、品读上阕。
2、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4、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5、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6、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8、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初读诗词,初步感悟。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后指名读。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9、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1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1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13、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5、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16、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17、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18、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9、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0、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21、品读下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