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反思(精选66句)

编辑:daniel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反思1

1、小结:正如作者所说: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来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摇曳多姿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让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三个环节。

2、由主到次: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3、读文明理,理清思路

4、介绍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语句,试说明理由。

6、学习任务探究:运用文中习得的知识,解释材料当中的物候现象。

7、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8、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794847305《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人才说话,大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3623739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

9、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

10、朗读课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学习写读书摘要。

11、理清文章思路和说明顺序。

12、《大自然的语言》全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包括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第四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其中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这篇文章前后照应,结构非常完整、严谨,浑然一体。(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文章结构的梳理。)

13、(3)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把你的探究所得写下来。

14、这一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5、《大自然的语言》除了对农作物有帮助外,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外出旅行,我们可以根据大自然给我们的提示,准备衣物,常用物品。军事上,也可以为制定军事方案提供参考。

16、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7、评价标准:能正确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得两颗星,能结合文本分析得三颗星。

18、材料一: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19、题:1声音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2我们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听噪音?3我们怎样减少噪音?1可以把能发出好听和不好听声音的物体画下来贴在墙上,让幼儿知道什么声音好听,什么声音不好听,不好听的声音应少听或不听。2请幼儿自己把人们听噪音后的感受和听好听声音的感受画下来,贴在墙上,提示幼儿不发出噪音。1科学区:增添生活中常见的可以发出声音和不能发出...

20、物候学研究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1、(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22、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南京刺槐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3、例证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4、聚焦文字,品味语言特色。

25、课题: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类别:课文内容要点:

26、明确: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反思2

1、(随机板书:物候、关系、因素、意义)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提取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内容要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我们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

3、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简介作者,一句话谈课堂收获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6、评价量表:(做到一点,则得一颗星)

7、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思维方法及思维品质。

8、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9、明确:不能。因为纬度的差异是最重要的,所以放在首位,经度的差异次之,放在第二位,高下的差异更次之放,在第三位,古今的差异最次之,放在最后。它们之间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

10、《大自然的语言》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课文均为事理说明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11、提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哪个因素?最能说明这种影响的是哪句话?(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包含着物候知识?你搜集的农谚有哪些?

12、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13、大自然常常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白天的晴空里,天空的艳阳高照,告知了天气的语言。银色的大地,凋零的枯树,告知了季节的语言。蝴蝶的展翅飞舞,黃莺的出谷清唱,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14、方法总结: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15、综观全文,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

16、其实前六种和后六种刚好是相反的,记住六种就等于记住12种。

17、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在看)哦!

18、朗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19、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20、截稿日期:2022年3月12日。

21、听读第一节,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了什么?用“我听到了,读懂了”说一句话。

22、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我们像作者一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也许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能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乡的迎春花将在何时绽放它的花蕾,这算是《大自然的语言》送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23、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24、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5、例:大自然每天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早上的太阳亮亮,午后的雷声作响,告知了天气的语言。鲜艳的花儿,枯萎的落叶,告知了季节的语言。蚂蚁的勤奋工作,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26、大自然常常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白天的天空晴朗,夜晚的星光点点,告知了天气的语言。树上的花朵,变黃的种子,告知了季节的语言。麻雀在它的窝生蛋,蟋蟀在夜晚不停的唱歌,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奇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反思3

1、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2、预习作业: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批注)

3、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4、教学方法:反复朗读法、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5、巩固作业:(1)修改你课堂创作的物候小诗,向《自然》杂志投稿。

6、(设计意图)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紧扣标题去读懂文章,是学生可在自主阅读中迁移运用的有效的阅读方法。通过替换标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7、学生活动:品点美词、美句、美段仿写一段,练一练

8、首先,我们来进入第一个环节:

9、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题)

10、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11、(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2、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13、激动,指激荡;由于受到刺激而感情冲动。语出《宋书·颜竣传》:“翻戾朝纪,狡惑视听,胁惧上宰,激动闾阎。”

14、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