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古风作文,中考作文中的古风句子励志(精选76句)
编辑:daniel中考作文中的古风句子励志1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市《泊船瓜洲》
3、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7、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0、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1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中考作文中的古风句子励志2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7、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10、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中考作文中的古风句子励志3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7、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1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1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1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中考作文中的古风句子励志4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1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中考作文中的古风句子励志5
1、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8、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9、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