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原文原版优选1

1、李白《独坐敬亭山》

2、三.注释

3、《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二年级上册:

5、《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班册第六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他辞去官职,告老还乡时所做。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古诗有:《静夜思》

6、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7、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8、《回乡偶书》原文:作者: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9、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唐代诗人孟浩然、《村居》

11、李商隐《嫦娥》

12、白居易《草》

13、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4、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原文: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译文: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15、孟浩然《春晓》

16、《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唐朝大诗人

17、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8、苏轼《题西林壁》

19、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0、镜中日日鬓毛衰,八十还思七十时。

21、王维《画》

2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23、白居易《忆江南》

24、一.原文

25、朱熹《春日》

26、贺知章〔唐代〕

回乡偶书古诗原文原版优选2

1、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2、思乡之情的诗。

3、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4、《回乡偶书》

5、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谢惠诗》有“语带诚斋句妙香”句,当为杨万里以后人,姑据《诗渊》次于刘克庄后。有《言志集》(《诗渊》),已佚。张明中诗,据《永乐大典》、《诗渊》所录,编为一卷。

6、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水湖,春风不改旧时波。本诗是诗人年老,86岁还乡后所作。诗中鬓毛衰的衰字读cui,意为稀疏。

7、我未刷题,因栏目出题与前题题义相同,故以同样答案作答。责不在我,推我担责,不是君子所为。理应自省才是。该题费人精力,反污灌水,作为点评,为人师表,应当修德。下不为例,就此作罢。(可及米keJimi1.com)

8、张志和《渔歌子》

9、李白《赠汪伦》

10、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代表作品:《示儿》《追感往事》《游山西村》《梅花绝句》。

11、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2、四年级下册:

13、鬓毛衰出自唐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5、一年级下册:

16、杜牧《山行》

17、鬓毛衰诗句:“镜中日日鬓毛衰,八十还思七十时。”

18、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19、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原文如下:

20、贺知章《咏柳》

21、翁卷《乡村四月》

22、三年级下册:

2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4、贺知章《回乡偶书》

25、乡音:家乡的口音。

26、陆游《游山西村》

回乡偶书古诗原文原版优选3

1、《回乡偶书》是宋代文学家张明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二年级下册:

4、刘禹锡《望洞庭》

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回乡偶书

7、三年级上册:

8、作品原文

9、作者:陆游

10、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11、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2、四年级上册:

13、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1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5、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6、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

17、不见眉间半点黄,花开花落总他乡,子规偏向三更月,唤起愁人也断肠。

18、李白《静夜思》

19、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20、叶绍翁《夜书所见》

21、《回乡偶书》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随意有感而发是随意所写。“书”的古意不是书籍,而是写的意思。他不是有意来创作写的,而是看到有儿童不认识他,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而随意写的,“偶”就是偶然的意思。这首诗表现孩童的天真可爱,也写了贺知章自己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22、二.译文

23、唐代诗人李白、《春晓》

24、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25、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26、李白《望庐山瀑布》

回乡偶书古诗原文原版优选4

1、出自:风月·镜中日日鬓毛衰

2、一年级上册:

3、“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4、《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2、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3、译文我从小离开家乡年老才返回,我的乡音没变头发却已稀疏。家乡的儿童看我是远方的客人,他们笑着问我从何处来。4、简析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5、杨万里《小池》

6、李白《望天门山》

7、“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8、不是回相书古诗,而是回乡偶书古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全诗如下:

9、清朝诗人高鼎、《所见》清朝诗人袁枚、《小池》